第四十九章 安全转移
难熬的后半夜终于过去了,天空出现了一丝光亮,虽然林中还是很黑,但已经可以看见眼前的树木了,章炳勋带着几个特战队员费了老大的劲,终于找到了当初进入新巴尔虎左旗的路,大家顾不得辛苦,跟在特战队后面快速前进。
此时时间就是生命,也许下一刻日本人就会有所发现,只有翻过了日军控制区,才会安全。路上没人说话,大家都闷头赶路,虽然绝大部分人不知道到底要赶往何方,但军部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赶到蒙古国边境,每个人都意识到这是一场战略大转移,是打破鬼子封锁围剿的唯一道路。
路上的艰辛不必细说,终于在3天后,大家赶到了新巴尔虎左旗的草原和森林交界处,这里也是满蒙的边境。
到了这里,大家才稍稍放心,连日来的急行军把所有人都折磨得疲劳不堪,现在往这草甸子上一躺,都不想起来了。
终于,最危险的阶段过去了。
李天和其他人一样,也四仰八叉地躺在草丛里,内心无比地舒畅,如果说以前野狼对日军发起的战斗挫伤了关东军的锐气,那这一次抗联战略转移的成功,将确定无疑地成为历史改变原来轨道的真正起点,李天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,他终于在和历史扳手腕中赢到了关键的一次胜利。
和他同样兴奋的,还有章炳勋,这一次多亏了他出色的情报工作,抗联的成功转移他功不可没,这更加坚定了他从事情报工作的决心和信心。
抗联的将领们也是兴奋异常,他们明白,他们这支队伍即将迎来脱胎换骨的一次蜕变,当下一次和日军战场上相见的时候,日本人将会遭到闷头一棍,整个东北的抗日局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而抗联的普通战士虽然还不清楚这一路奔忙的真正意图,但已经清楚摆脱了日军的围堵,再也不用东躲西藏了,所以大家激动地在广袤的草甸上尽情地奔跑、欢笑,好像对任何人都不设防的孩子一样开心。
等兴奋的劲头过去了,将领们才聚集到一起,临时指挥部在一片用脚踏平的草地上召开了第一次会议。
李兆麟首先发言,他是抗联的总指挥,年纪也比李天大,参加过的战斗不计其数,所以李天很尊重他,抗联和野狼转移过程中,基本上都是李兆麟主持重要会议。
“同志们,我们抗联成功实现了战略大转移,这里是蒙古国境内,相信苏联方面已经照会蒙古,我们在这里应该很安全。现在,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我们接下来的计划。”
既然已经摆脱了日军,蒙古又会以礼相待,目前暂时不会有军事威胁,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不是战斗,而是把这几千号人安顿下来。因为抗联的建制还是完整的,所以军队的管理还是按照原来的办法,驻防、出操、警戒、训练一切都还按原来的制度办,枪支弹药转移的时候差不多都丢弃了,现在抗联与其说是军队,倒不如说是拓荒者,因为食物全部要他们自给自足,好在草甸上野生动物还不少,大的有黄羊,小的有野兔,最不济也可以用田鼠充饥。至于栖息之所,帐篷是没有的,所有的人只能挖地窝子,然后在里面填上草和树叶,好在现在已经到五月了,天气也不是那么冷了。
抗联到达这里不到两天,蒙古方面果然派人过来了,事前苏联已经通知蒙古国此事,抗联又是打鬼子的部队,所以蒙古人此次来带来了不少生活必需品,还赠送了一些枪支,想到在诺门罕的时候还曾打死过几个蒙古人,李天这次见到他们还真感到有些不好意思。除了礼节性的探望,蒙古人还在距抗联营地20里处扎下了一个营寨,开驻了一个师的兵力,意图很明显,既防范日军对抗联发动攻击,又监视抗联的士兵,除了此地之外,不得进入蒙古内地。
这天早上,初升的太阳把阳光洒满草甸,抗联中负责警戒的哨兵听到隆隆的汽车驶来的声音,忙猫腰向声音的方向跑去,从草丛里可以看到前面驶来了上百辆军车,但不是小鬼子的那种汽车,从来没有见过,汽车上还挂着红绸,每辆车上都坐着几个外国士兵。
哨兵们突然醒悟过来,是苏联人送武器来了,他们奔跑着往营地报信,直接闯入营地指挥部(其实不直闯也不行,营地指挥部就是块平地,连门也没有)气喘吁吁地报告道:“苏联人来了!武器来了!武器来了!”
大家一听武器来了,忙跟着哨兵跑出来,此时那些军车已经驶入营地区域了,并排十几辆军车一字排开,霸气十足,每辆车上都装满了堆得整齐的箱子,不用说,那箱子里肯定就是购买的武器了。
李兆麟带着抗联的高级指挥官列队站在营地前迎接,李天和他的特战队并排站在他们旁边。
军车停下了,赵尚志和赵一曼等人从车里下来,抗联和野狼们纷纷热烈鼓掌欢迎,赵尚志等人也鼓起掌。
大家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,就在一个月前,抗联还在被鬼子围困在深山呢。
赵尚志走到李天近前,紧紧地和李天拥抱在一起,虽然和李天相处的时间不久,但所谓英雄惜英雄,有时候人与人的感情,并不是由呆在一起多长时间决定的。
跟随赵尚志一起来的,还有两百多名苏联军官,他们是押送武器的,也是苏联特地给抗联安排的教官,苏联人认为,抗联那些人, 都是山窝里的土游击队,没见过什么世面,这些苏式先进装备,没人教肯定连用都不会用。这一点,苏联人虽然有点自负,但倒也是实情。
等中方人员亲密够了,苏军其中一个教官上来用生硬的中文问道:“请问,谁是李天?”
